常言说,民以食为天。我国有12亿人口。农业生产如出现波折,社会稳定繁荣和持续发展就会受到影响。必须看到,二十一世纪的我国农业,有不少问题需要解决,如农业结构的调整、作物产量的提高、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等等。农业灾害问题尤为突出。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灾害的发生十分频繁,后果也非常严重。一方面是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量增加;另一方面,农业灾害又使农业发展背负着沉重的压力。因此,高度重视农业减灾问题是关系到我国农业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大事。
农业减灾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面对着能源枯竭、环境污染等世界性难题,人们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为了我们的明天更美好,为了子孙后代的未来更辉煌,世界各国人民对可持续发展战略都积极支持。作为世界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农业,采取可持续发展战略已势在必行。
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既要求发展农业生产时尽量减少对土壤、水等自然资源的浪费和破坏,为子孙后代的发展创造有利的环境条件,同时也意味着农业逐年增产增收,为当今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提供切实的保障。减灾农业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措施之一。
减灾农业的核心内容是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加强对各种破坏农业生产环境的灾害种类的监测、预报,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提高农业抗灾能力,减少灾害的发生,减轻农业受灾损失。农业减灾工作要求在研究农业灾害成灾机理的基础上,利用卫星、航空工具等高科技手段监测灾害因子的变化动态,并通过一系列的工程措施、生物措施、非工程措施等手段防治灾害,组织社会各界力量在灾害发生时全力以赴地进行抗御,灾害发生后大力援助救护灾区人民。在生产实践中,农业减灾工作成效卓著,而且农业减灾工作在促进农业发展方面大有潜力可挖。
农业减灾工作的开展,不但不会对农业环境造成破坏,还使人与自然的关系处于协调状态。农业灾害的发生从本质上讲是不利自然变异对农业生产的侵害,农业减灾就是针对这种不利变异而采取的行动,对水土流失、土壤沙漠化灾害的治理,改善了农业生产环境,也防止了生态环境的恶化,不利变异因素的消除,促进了农业增产增收,也为农业的持续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我国农业减灾的重点目标是对大江大河洪水灾害的治理,对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旱灾的防治和对侵害农用动植物的各种病虫害的防治。举世瞩目的三峡一期工程———大坝合龙工作已经完成,驯服长江,控制江河水患的时期即将到来。与此同时,黄河小浪底工程截流合龙工作也同时完成,以善淤、善徙、善决而被称之为“害河”的黄河也将得到根本治理。长江、黄河流域大面积的农田可免受洪涝灾害。可谓是功被当今,惠泽后世。
农业减灾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灾害学原理中有一条重要原则,即灾害的可减性原则。灾害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是自然变异对人类社会的侵害,但人们可以通过努力防治灾害,减轻灾害损失。一般而言,减灾效益十分显著,减灾费用与挽回的灾害损失相比,其比例大致为1:10,高者甚至可达1:50以上。农业减灾工作的中心任务是提高农业抗灾能力,减轻灾害损失。通过协调一致的行动,虽然不能使每年高达数百亿元的灾害损失悉数挽回,但却可抢救出相当一部分粮食来。
推行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目的:一是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为社会提供足够数量的农产品,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增产增收的过程;二是为农业发展创造良好的自然条件,使农业的发展能够持续进行。农业减灾工作完全符合这一战略要求。在减灾系统工程的诸多环节中,灾前监测、预报、防治是采用现代科技手段监视测量灾害的先兆,对农业灾害可能发生的时间、地点、灾级等要素加以通报,为人们采取防灾救灾措施提供科学的依据。灾害发生后的抗御、救助和灾害结束后的援建工作,是减轻灾害损失、取得减灾效益的过程。在农业减灾过程中,人类盲目的、有破坏性的行为被中止,人为性的致灾因素减少,灾害发生率降低。同时,通过选育优良品种,调整作物布局,兴建防灾减灾的工程设施,降低了自然变异对农业生产的危害程度。显然,农业减灾活动,提高了农业抗灾能力,促进了农业高产稳产的发展。
正是由于农业减灾的巨大效益和协调自然与社会关系的特殊功能,农业减灾活动当前已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
农业减灾是我国二十一世纪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通过多年的探索,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已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此基础上,近年来又掀起农业产业化的浪潮。保护耕地、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重要性得到了普遍重视。人们逐渐认识到,掠夺式的粗放经营得不偿失。在促进农业发展的诸因素中,农业减灾是收效大,有持续增收能力的措施之一。
二十一世纪的农业是持续发展农业,其资金、技术含量越来越高,对自然变异的敏感性大大增强。如果不采取有效的减灾措施,农业因灾损失将是一个非常大的数额,农业资金、技术投入所产生的巨大促进作用在灾害的危害下将会荡然无存。对一个人口众多、处于发展中的大国来说,发展减灾农业,走农业减灾之路,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作用。